城市康养潜力TOP20城市涉及8大区域,长三角区域遥遥领先!

 

前面我们提到过,养老市场床位年均3倍新增量,TOP50企业床位总规模共计63万张房企作为入局康养的主要企业类型之一,截至2023年底涉房企业床位拥有量仅9.63万张,占比15.3%,市场容量远低于行业预期。

 

据不完全统计,TOP50企业在建在营养老床位共计约63万张,仅8家典型房企位列其中,总占比约11.9%。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房企存量物业项目较多但运营服务较弱,实际床位安排需考虑项目配套、地段及项目特点;其二,目前房企进入养老领域多为试水,未形成规模。

 

从企业康养业务布局来看,主要有涉猎两种方式:

 

一类是聚焦深耕单一区域市场,比如床位规模第8位的佰仁健康主要聚焦长三角区域,而规模第9位的盛泉集团则聚焦山东区域,典型房企中银城康养则聚焦长三角区域。

 

另一部分则选择深耕多个特定区域市场,如比如万科养老,聚焦北京区域、成都区域、华南区域、杭州区域和上海区域等,越秀康养则聚焦在大湾区和长三角。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康养活力处领先地位。

 

具体来看,城市康养潜力TOP20城市共涉及8大区域,其中,长三角区域城市有7个,分别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南通,占TOP20城市比重达到35%。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深圳、福州3个城市。

 

康养发展潜力TOP20城市所在区域分布情况

 

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下,未来“银发市场”将会有更多的可发展空间,但作为“微利”+“长周期服务”的典型行业,想要真正入局并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消息来源:克而瑞

创建时间:2024-05-17 13:27
首页    行业动态    城市康养潜力TOP20城市涉及8大区域,长三角区域遥遥领先!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

  • 五一假期物业管理全攻略:住宅、商场、景区安全运营指南

    五一假期是居民出行、消费的高峰期,也是各类物业管理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段。不同业态的物业在节假日期间面临的管理重点各异,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和服务方案。

    0 2025-04-28
  • 智慧气象预警赋能物业管理:福田区应急响应体系升级实践

    福田区探索“气象预警 + 智慧物业”联动机制,升级应急响应体系。搭建多源数据融合平台、运用 AI 风险评估模型和智能终端联动机制实现技术突破。全流程升级应急管理,预警阶段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处置阶段依标准配置物资,恢复阶段开发评估模块。该实践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延伸服务价值、构建行业标准。2024 年安全事故和保险赔付下降,物业衍生收入占比提升。未来智慧物业应急管理将更精准、主动,服务模式延伸,需开发相关产品构建韧性体系。

    1 2025-04-28
  • 文昌法院"三端联动"机制:政企协同化解物业纠纷的创新实践

    文昌法院会文法庭创新建立的"三端联动"物业纠纷化解机制,通过前端特邀调解、中端圆桌议事、末端整改回访的闭环设计,实现了"企业规范服务-业主理性维权-社会协同共治"的治理新生态。该机制自2024年下半年实施以来,已成功化解141件物业纠纷,诉前化解率达100%,调撤率47.46%,涉诉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显著提升,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

    4 2025-04-27
  • 11岁男孩一个鞭炮炸飞井盖,致兄弟俩九级伤残!物业因监控缺失被判担责12万

    近期一起物业纠纷案件中,物业公司因未能提供充分的服务执行记录而被法院驳回诉求,这一案例凸显了物业服务过程留痕的重要性。本文将剖析物业服务留痕的法律意义,探讨业主自治与专业管理的平衡之道,并介绍极致科技品质管理系统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物业企业实现全流程留痕,提升服务透明度和业主信任度。

    4 2025-04-25
  • 2025物业行业趋势: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AI赋能质价相符新生态

    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物业管理行业已全面进入存量时代,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增速降至2.18%,行业正经历从"扩规模"到"增绩效"的战略转型。面对基础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83.71%、增值服务持续收缩的市场格局,领先物企正通过AI技术应用、服务标准化和质价相符机制创新,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本文将深度解析行业转型的三大核心路径及未来机遇。

    10 2025-04-24
  • 政策解读:深圳市物业管理评标评审专家库启用对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2025 年 4 月 15 日深圳启用新一届物业管理评标评审专家库。政策背景是规范行业生态,解决评标评审机制专业性和公正性问题,呼应“双碳”目标。核心内容包括严格组建标准、双轨评审职能和动态管理机制。其对行业影响深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业主权益保障、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未来,深圳经验可供全国借鉴,如标准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但政策落地需完善配套细则,这一举措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10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