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严规” 引争议,物业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12年工龄的胖东来员工刘霞(化名)因未第一时间接待顾客被开除的消息传开,整个服务业都陷入了沉思。法院两审均认定公司解除合同合法,毕竟制度明确且员工知晓,但网友的争论从未停止——一边是服务业“顾客至上”的铁律,一边是老员工十二年的青春付出,这场情理与规则的碰撞,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服务行业共同面临的管理困境,尤其给同为民生服务业的物业行业带来了深刻启示。

 

胖东来员工

 

2021年8月,在胖东来盒裤袜子营业区,手持POS机理货的刘霞没有第一时间接待正在挑选商品的顾客。这个被监控记录下的瞬间,最终让这位2009年入职的老员工失去了工作。公司依据《各项管理制度》中“顾客有需求时未及时放下工作接待属严重违纪“的条款,作出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的矛盾:当“极致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该如何在刚性制度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胖东来作为以高薪资、高服务著称的标杆企业,其员工平均月收入达9000元,远超行业水平,这种高投入自然要求高回报,对服务标准的严苛似乎在情理之中。但十二年的工龄背后,是员工对企业的长期奉献,一次未及时迎客就全盘否定,难免让人感到制度的冰冷。

 

更耐人寻味的是胖东来自身的行为反差:同年高调招聘30名刑释人员,承诺“不低人一等”的暖心政策,却对老员工的失误零容忍;2024年“员工尝面被开除”事件中,最终通过民主投票改为转岗处理,此次却未给老员工同等机会。这种反差让公众不禁质疑:制度的执行是否存在选择性?对特殊群体的宽容与对老员工的严苛,哪一个更能体现企业的真正底色?

 

胖东来事件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服务业普遍面临的“标准困境“的缩影。服务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连接“,既要通过标准化流程保障基本服务质量,又要依靠员工的主动性传递温度,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很难把握。

 

过度强调标准化,容易陷入“制度冷暴力“的误区。就像胖东来将“未及时迎客“直接定义为“严重违纪“,忽略了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场景。服务业的工作场景往往充满变数,员工可能同时面临理货、收银、接待等多项任务,如何判断“顾客需求“的紧急程度,如何平衡各项工作的优先级,有时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如果制度过于僵化,不给员工解释和调整的空间,只会扼杀员工的积极性,让服务变成机械的执行。

 

但缺乏明确标准,又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服务业最忌讳的就是“看心情服务“,同样的需求,不同员工给出不同回应;同样的问题,不同门店给出不同解决方案,这会严重损害顾客的信任。胖东来的严格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服务质量的稳定性,这种初衷值得理解。毕竟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顾客的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次糟糕的服务体验,可能会让顾客永远流失。

 

这些案例都证明:服务业的真正竞争力,从来不是靠严苛制度“管“出来的,而是靠人文关怀“暖“出来的。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自然会将这份温暖传递给顾客,形成“企业关怀员工,员工服务顾客“的良性循环。反之,当员工处于高压和不安之中,服务只会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打动人心。

 

胖东来事件像一颗石子,在服务业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让我们看到,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追求平衡的努力;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秘诀,只有对“人“的持续关注。对于物业行业而言,这起事件更像是一次提醒:物业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温暖的“服务“;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真诚的“关怀“。

创建时间:2025-10-21 09:16
首页    物业百科    胖东来“严规” 引争议,物业从中能学到什么?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