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社区减负,让更多人参与社区自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做好城市社区治理不仅能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还能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相关建议,极致科技小编整理部分内容如下:

 

一、如何为社区减负?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向光建议:社区治理工作应该实行标准化,明确社区做什么、社区工作应该怎么做,列出正负面清单,理顺社区职责,使社区工作越来越规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霖认为:社区的配备配比、承担的工作任务,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化;

 

其他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按照“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原则,依法依规向社区开放数据资源,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为居民服务,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更需要大数据平台助力提高社区筛查防控的精准度。

 

二、如何让更多人参与社区自治?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泰生建议:要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这需要社区管理者更好地策划生成一些居民喜闻乐见的、大家都需要的项目。比如老年人友好型社区,针对老年人的需要列出清单,配备相应人员和措施,既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让更多居民乐意参与社区自治。

 

其他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坚持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服务凝聚人心,通过完善议事协商机制、财政公开机制,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拓宽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方式与途径,广泛动员居民主动关心社区事务,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_加快推进社区治理

 

社区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单元,以社区为抓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需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以及智能化的科技支撑,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实现更好更优的社区治理。

创建时间:2022-06-08 10:05
首页    行业动态    如何为社区减负,让更多人参与社区自治?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

  • 2025年以来,“降费风潮”仍在持续,争议背后是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和痛点

    自2024年各地物业费限价政策落地以来,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相继掀起物业费调价潮,截至目前,围绕物业费降价、物业服务标准的争议仍在持续发酵,上海、重庆、武汉、郑州、常州等出现物业费降价呼声

    10 2025-07-08
  • 2025下半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展望

    截至2024年底,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均值为6946.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下降4.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物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也显著持续放缓,已经下降至5%以内。2024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均值为16.05亿元,同比增长3.52%,增速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2024年,物业服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为45.97亿元,同比增长4.01%,增速较上一年下降了3.82个百分点。

    6 2025-07-07
  • 2025上半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总结:物业主动撤场、空置房物业减免成热点

    2025年上半年,“空置房物业费减免”成为部分城市物业政策的关注对象,2025年以来,物业企业主动退出管理项目的案例数量较过往有所增加,成为行业当下的争议热点。中铁建物业、滨江服务、永升服务、众安智慧生活、龙湖智创生活等物企均已经或计划退出企业在管的部分项目。

    57 2025-07-04
  • 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电梯业务关注度最高

    公开资料显示,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公司。其中电梯更新与加装、承接查验是专业工程公司业务布局的重要方向。50%企业布局了电梯更新与加装,47%的企业布局了承接查验业务。

    14 2025-07-02
  • 500强物企人工成本提升至8.7万元每人

    数据显示,2014至2024年10年,全国31省市最低工资均值从1129元/月上涨至2090元/月,年均增长达到6.4%;同时各地社区基数也在不断上调,2019-2024年5年期间,31省市社保基数均值从3223元/月上涨至4652元/月,年均增长7.6%。

    29 2025-06-30
  • 电子投票系统:破解业主自治决策困局的数字化密钥

    城市化进程中,业主委员会决策存在效率低、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苏州“苏易登”APP电子投票系统提供新范式。传统决策有痛点,如时空受限、流程长、信任危机等。苏易登系统有技术突破,实现身份核验闭环、全流程数字化、多场景适配。该系统提升决策效能,实现效率革命、透明化升级、成本优化,带来治理模式变革,包括重构参与机制、建设信用体系、精准滴灌政策。未来将向智能议题生成、跨区域决策联盟、碳积分激励机制方向升级,提供“苏州经验”。

    28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