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该不该进小区?听听这些回答!

常常听到小区居民抱怨,打了辆出租车回家,但小区保安不让进,只好拎着箱包行李、一大堆物品步行回家很是不方便。而物业工作人员则解释说,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强小区的治安防范。对于物业该不该让出租车进小区这件事,你怎么看呢?极致小编带您了解一下业主们的看法~

 

支持不让出租车进小区的业主认为:

 

物业的做法是对的。众所周知,利用出租车进入小区作案的案例不在少数,此举虽然给一些业主带来不便,但是,小区的安全却有了保障,至少盗窃分子乘坐出租车进不来,盗窃的财物利用出租车运不出去。两者一对比,孰轻孰重岂不是一目了然?

 

智能停车系统

 

小区就像一个大庭院,业主乘坐出租车进小区,下车付钱不管出租车走或不走,这就等于把一个陌生人领进庭院。物业不让出租车进小区是对整个小区业主安全着想,应该理解和支持。

 

支持让出租车进小区的业主则认为:

 

物业的做法欠妥,物业的职责不仅是管理,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对于欲进入小区的出租车,要根据小区内当时的车辆状况、乘车人是否老弱病残孕以及乘客携带物品的多少综合考虑,同时进行查验登记,搞好安全防范,禁止所有出租车进入小区是不正确的。让出租车进小区无非是加大登记查问的力度,而且让出租车进小区一来能给拎包带箱的住户以方便,老人也不用再为“一步之遥”而犯愁了。对此,希望物业还是本着换位思考的精神,真正为业主着想。

 

现在打车就是图个方便,拎着大包小包的,打了车还要自己走进小区,那还不如坐公交呢!如想维持小区秩序,可以采取措施,比如:收进门费、限进入车的数量……为何直接“红牌拿下”呢?

 

如果任由出租车进出小区,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但物业一刀切地禁止出租车就有些不近人情,管理过于僵硬了。比如在行动不便的老人外出、带着大量行李回家等情况下,这种刻板规定会给业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既然禁止入内是为业主考虑,但特殊情况下允许出租车入内,也是方便业主的需要,两者不应完全对立。

 

对此,大家觉得怎么做会更好呢?

创建时间:2021-12-06 09:57
首页    物业百科    出租车该不该进小区?听听这些回答!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

  • 2025年以来,“降费风潮”仍在持续,争议背后是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和痛点

    自2024年各地物业费限价政策落地以来,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相继掀起物业费调价潮,截至目前,围绕物业费降价、物业服务标准的争议仍在持续发酵,上海、重庆、武汉、郑州、常州等出现物业费降价呼声

    12 2025-07-08
  • 2025下半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展望

    截至2024年底,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均值为6946.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下降4.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物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也显著持续放缓,已经下降至5%以内。2024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均值为16.05亿元,同比增长3.52%,增速较上年回落1.04个百分点;2024年,物业服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均值为45.97亿元,同比增长4.01%,增速较上一年下降了3.82个百分点。

    9 2025-07-07
  • 2025上半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总结:物业主动撤场、空置房物业减免成热点

    2025年上半年,“空置房物业费减免”成为部分城市物业政策的关注对象,2025年以来,物业企业主动退出管理项目的案例数量较过往有所增加,成为行业当下的争议热点。中铁建物业、滨江服务、永升服务、众安智慧生活、龙湖智创生活等物企均已经或计划退出企业在管的部分项目。

    63 2025-07-04
  • 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电梯业务关注度最高

    公开资料显示,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公司。其中电梯更新与加装、承接查验是专业工程公司业务布局的重要方向。50%企业布局了电梯更新与加装,47%的企业布局了承接查验业务。

    14 2025-07-02
  • 500强物企人工成本提升至8.7万元每人

    数据显示,2014至2024年10年,全国31省市最低工资均值从1129元/月上涨至2090元/月,年均增长达到6.4%;同时各地社区基数也在不断上调,2019-2024年5年期间,31省市社保基数均值从3223元/月上涨至4652元/月,年均增长7.6%。

    30 2025-06-30
  • 电子投票系统:破解业主自治决策困局的数字化密钥

    城市化进程中,业主委员会决策存在效率低、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苏州“苏易登”APP电子投票系统提供新范式。传统决策有痛点,如时空受限、流程长、信任危机等。苏易登系统有技术突破,实现身份核验闭环、全流程数字化、多场景适配。该系统提升决策效能,实现效率革命、透明化升级、成本优化,带来治理模式变革,包括重构参与机制、建设信用体系、精准滴灌政策。未来将向智能议题生成、跨区域决策联盟、碳积分激励机制方向升级,提供“苏州经验”。

    29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