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企非住业态拓展占比为何会逐步超越住宅业态,相关原因在这!

近期,物企非住业态的拓展问题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且依据已有的数据来看,物企非住业态拓展占比逐步超越住宅业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极致科技小编整理了相关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1.市场需求因素

 

据相关数据预测,2022年,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规模约为355.5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非住业态面积达到约135.1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6%,占总物业管理面积的38%。预计2023年,我国整体物业管理规模将接近400亿平方米,非主业态规模将超过200亿平方米,占比超总管理面积的50%。

 

图:我国物业管理及非主业态市场规模(单位:亿平方米)

非主业态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亿翰物研

 

2.物企转型层面

 

受地产端影响,住宅业态项目增量放缓,非住业态的发展成为了物业企业发展的新蓝海,无论是从可挖掘市场空间来看,还是从收益高及物业费收缴率及细分业态数量来看,相对住宅物业都是有很大优势的,例如部分商业物业费用超10元甚至20元/平方米/月。

 

目前,物企对于非住业态的拓展,大多集中在办公、商业、酒店、学校、医院、轨交等,其他包括能源物业、电力物业、景区物业等目前较少。

 

图表:物企业态盈利能力概览

物企业态盈利能力

数据来源:亿翰物研

 

3.政府支持层面

 

据亿翰物研监测1月重点城市的招标数量达到3000余条,公建物业需求占比达到35.8%,其次是学校物业占比达26.7%,商办物业占比达13.9%,物企在这些领域获得项目机会较多,物企可以顺应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着重发力公建物业,提升公建物业在整体项目拓展中的比例,完善业态结构。

 

图表:2023年1月各物业类型招标情况

各物业类型招标情况

数据来源:亿翰物研

 

4.非住业态拓展三大趋势显现

 

第一,行业格局不断优化,行业内优胜劣汰现象逐渐显现

 

一些大型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力,一些优质的非住业态物业服务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例如新大正的机场业态、保利物业的城市服务、世茂服务的高校服务等。

 

第二,物企开始追求以质为本的扩张

 

物业服务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业维修和管理,高品质服务才是物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核心要素。且很多非住业务都对服务企业的专业性、人员素质等有着一定的准入门槛,例如城市服务、轨道交通等,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物企的非住业务往更高质量、更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技术创新推动物企数智化发展加速

 

由于非住业务往往具有体量大、人群复杂、协同发展要求高等特点,超95%的物企依然在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挖掘数字物业的使用场景,例如无人机巡检、智慧停车、研发一体化平台等,而这种探索也正驱动着物业行业朝着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以上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物企非住业态拓展占比逐步加大的原因,而物企应当如何更好的进行非住业态拓展,极致科技小编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给出答案!

创建时间:2023-03-01 17:03
首页    行业动态    物企非住业态拓展占比为何会逐步超越住宅业态,相关原因在这!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

  • 2025上半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总结:物业主动撤场、空置房物业减免成热点

    2025年上半年,“空置房物业费减免”成为部分城市物业政策的关注对象,2025年以来,物业企业主动退出管理项目的案例数量较过往有所增加,成为行业当下的争议热点。中铁建物业、滨江服务、永升服务、众安智慧生活、龙湖智创生活等物企均已经或计划退出企业在管的部分项目。

    0 2025-07-04
  • 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电梯业务关注度最高

    公开资料显示,TOP30物企中已有近6成企业布局专业工程公司。其中电梯更新与加装、承接查验是专业工程公司业务布局的重要方向。50%企业布局了电梯更新与加装,47%的企业布局了承接查验业务。

    5 2025-07-02
  • 500强物企人工成本提升至8.7万元每人

    数据显示,2014至2024年10年,全国31省市最低工资均值从1129元/月上涨至2090元/月,年均增长达到6.4%;同时各地社区基数也在不断上调,2019-2024年5年期间,31省市社保基数均值从3223元/月上涨至4652元/月,年均增长7.6%。

    10 2025-06-30
  • 电子投票系统:破解业主自治决策困局的数字化密钥

    城市化进程中,业主委员会决策存在效率低、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苏州“苏易登”APP电子投票系统提供新范式。传统决策有痛点,如时空受限、流程长、信任危机等。苏易登系统有技术突破,实现身份核验闭环、全流程数字化、多场景适配。该系统提升决策效能,实现效率革命、透明化升级、成本优化,带来治理模式变革,包括重构参与机制、建设信用体系、精准滴灌政策。未来将向智能议题生成、跨区域决策联盟、碳积分激励机制方向升级,提供“苏州经验”。

    16 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