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布局与要求丨强调三个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经历了三个版本:1.0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环节;2.0版是资本密集型产业;3.0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也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具体是哪三个方面,快跟随极致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智慧园区建设方案_极致智慧园区

 

一、制度创新

 

集中体现为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大多是通过产业园区“小区域试验”方式得以探索和复制推广,“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制度创新的纵深推进,对接国际高标准、通用经贸规则,在更多小区域内开展国际准则下的制度创新成为产业园区发展要务之一。

 

2013年以来,中国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尝试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同质化、重复化、浅层化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制度创新“两重两轻”(重货物贸易、重便利化,轻服务贸易、轻自由化)、负面清单下的“准入不准营”问题突出、系统集成改革创新少、参照国际规则程度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五大表征性问题,地方对于改革“倦怠”,创新遭遇“迷茫”,自贸试验区发展进入“深水区”“交叉区”。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体制性制约归结于对地方改革创新的激励不足,地方开展改革创新的自主权不足,以及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法治保障不足。

 

基于此,”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初步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21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因此,以改革赋权推动新时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科技创新

 

不仅包括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包括强化各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自2006年中国正式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努力,中国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但总体来看,我国虽是科技大国但并非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层次仍处于产业创新与部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原始创新布局与产出较弱。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正在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旨在构建契合国际科技前沿、体现国家发展意志、符合新时代经济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这种重塑的体现之一就是国家开始系统布局以城市群、核心引擎城市为主体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成为我国引领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园区平台。

 

基于此,”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我国产业园区体系的又一“新生事物”,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建设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十四五”时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产业园区梯队中,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开区是我国上一阶段吸引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发展科技产业的主阵地,科技创新仍然需要依赖这些园区的积累与基础。基于此,”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产业园区由产业创新向 “产业+技术+原始”创新并举升级成为园区所需、战略所向。

 

三、模式创新

 

除了产业园区内部数字化及循环经济发展外,对产业园区的都市圈共建及飞地模式提出了新布局。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我国资源要素集聚地。2000-2019年,全国33个都市圈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6.2%,其常住人口合计占比提升至51.7%,GDP合计占比提升至65.7%。“十四五”期间,随着高铁、城际铁路的快速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的趋势将进一步显著,都市圈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将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我国特有的GDP锦标赛制度约束下,各城市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方面顾虑重重,导致都市圈内产业专业化分工效果不太理想,资金、人才等资源无法在城市圈内实现优化配置。

 

为破冰行政区划限制、探索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多方共赢,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试点“飞地经济”模式,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017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需清醒认识到我国“飞地经济”存在合作体制机制激励不足;行政区之间对GDP、财税等经济指标分成不够合理;合作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任务,产业导入“拉郎配”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总结广东“深汕合作”、上海跨省合作、江苏“南北共建”和浙江“山海协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城市群、都市圈全面探索试点共建与飞地模式下的产业园区资源配置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到,“鼓励都市圈……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十四五”时期,以“经济+社会”模式,推动“飞地经济”提质升级,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体制机制成为产业园区探索试点的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我们需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坚定不移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好产业园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建时间:2021-05-28 10:07
首页    行业动态    “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布局与要求丨强调三个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0

【相关文章推荐】

  • 医院控费后勤预算收缩,上下游竞逐利润,医保提速缓物企现金流压力

    尽管医院后勤服务预算因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因素面临缩减压力,但上下游企业仍竞相布局医院赛道。公开数据显示,在百强物业服务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已经涉足医院物业管理领域。

    0 2025-08-18
  • 社区改造+空间运营,物业拓展新机遇

    物业可以在电梯更新与加装、外墙修缮翻新等领域切入,既解决民生痛点,又能依托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打开万亿级增长空间。

    10 2025-08-14
  • 7大重点任务,3大机遇,物业行业这次政策会议很重要!

    此次会议明确七个重点任务,分别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及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9 2025-08-13
  • 市场空间释放,透明化倒逼物业服务竞争升级

    以北京为例,《行动计划》提出三年工作目标:2025年推动300个老旧小区引入物业服务,2026年扩大至1000个,2027年实现1800个全覆盖,将带来显著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市场增量。另一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推动央产“三供一业”移交小区和市级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小区的物业服务市场化,引导这类小区与物业企业签订市场化服务合同,将进一步释放物业管理市场空间。

    16 2025-08-08
  • 社保新规9月1号正式生效,谈谈对物业行业的影响!

    2025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生效。其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这一社保新规对劳动密集型的物业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39 2025-08-07
  • 政策解读!如何看待江苏省住建厅发布的《江苏省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近期,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了《江苏省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聚焦当前物业服务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制约行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提出了具体举措。

    107 2025-08-04